位于飞云江干流与漈门溪交汇处的营前街,上个世纪80年代前,平阳、泰顺、文成、瑞安人都赶到这里集市。老街保存完整,中途有一个顺着河道的转弯。曾经喧闹的营前街带有传奇色彩。
重建后的街道,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:一船船大米、地瓜丝、挂面运到瑞安,一担担海鲜挑回文成,最多时,老街接纳的日访客量超过千人。街面上,瑞安话、农村土话、闽南话不绝于耳。
老街上现在只有零星几间店铺,卖杂货或老式裁缝店。今年78岁的陈大妈,当年用100元钱买了一台西湖牌脚踏缝纫机,如今还能为村民做老式衣服。近15年来,老街的新房子不断盖起,村里年富力强的都走出山外,现只剩下妇女和老人30人左右。
地点:位于营前社区营前村,距今200年左右
温瑞塘河从这里流过,因为众多水系均由街旁的伍公河汇入飞云江入海,“九里汇”由此得名。此处聚集着潘姓,号称“九里潘”。昔日,街沿河道里全是手划小船。采收农忙,走亲访友,置办日用,都穿梭河上。沿岸榕树、民居、石桥、祠堂、庙宇交相点缀。
九里汇老街长约300米,面河而建,但现在都被商户搭建的巨大雨棚遮盖,街头顾客稀少,卖的都是些简单便宜的小物件。九里汇走到今天,已变得陈旧、不起眼。
旧时,端午节和八月十五是老街热闹的巅峰期。且不说街市是如何的热闹非凡,单单就是沿街的河面上已是画船锦簇。
而八月十五,九里汇变得格外的斯文和喜庆,从“乾生”南货店开始,有许多书画摆出,手绘的,印刷的,一毛多一张,红彤彤的映红半边河水。
如今,街上还有一些做竹篾的、做圆木的,店堂狭窄拥挤简陋,整条街像是一个浓缩了的民间手工作坊。因为上望、莘塍都有大的农贸市场建成,老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没落了。
地点:位于莘塍九里,距今约120年
湖屿桥街与瑞安、平阳、文成、青田、永嘉的距离都在70公里左右,曾为商旅云集、百业繁盛的著名村街。
老街背靠溪水,自东向西约500米,两侧都是2层清末店铺,石木结构、四扇挡板店门,青砖黛瓦,店面之间有风火墙相隔,有徽派建筑韵味,老街在中途向右折了一个弯,显示了小巷深深。据资料显示,目前该街保存完整的民居计85间,另有祠堂、老宫、岳殿、将军庙等4座。
老街的格局和遗存,每处都透漏着老街的昔日繁华和富足。这里的老居民都记得,民国期间,这条街上最大的南货店叫“郑裕丰”。如今还可见到一家临街95-97号叫“郑永昌”的南北货店,分前后两进,前为店堂后为住家。二层是走马楼,临街挑出的额梁上雕刻精美花卉瑞兽,墙柱上浮绘着许多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。
街尽头有一座四角凉亭,其上一副楹联令人寻思: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少坐坐;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多谈谈。可见古湖屿桥人也并非不懂休闲和豁达。
地点:湖岭镇大同村,距今600多年
林垟的美,美在水云之乡、人文丰富。但在林南村还有一条古街道,实在令人称奇。古时候这里为万全(船)垟,与平阳县的万全平原同属东吴国造船基地,已然声名显赫。
林垟街,沿河邻水而建,狭长幽深,街铺屋檐几近相接,最近处不到一尺距离,屋檐挨着屋檐,店铺傍着店铺,被称为“一线古街”。有的老店仍采用木板店挞和挑帘的招牌广告。老店铺里都卖一些农家的土特产和风味食品,加工一些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。不少作坊仍采用传统的制作方式,连李毓蒙发明的弹花机在这里还可以见到。
如今“一线古街”虽然没有了当年的热闹繁华,但村姑们浆洗河埠头,小船悠悠往来的场景宛在。街头的大榕树高大挺拔,老房子较为完整的部分保存在16号一段。
遍布街巷之中有许多老宅院,可以证明当时这里是飞云江南岸的重镇名村。小镇上还留存着陈宅、谢宅、柯宅、金宅等古屋。这些宅院如今尚有族人居住,他们依然保留着悠闲淡泊的生活方式,耕读和商读的气息浓郁。
地点:位于林垟林南村,始建于明清,现存为民国时建筑